打破家庭教育知识盲区 专注于家庭教育的研究

短视频正在吃掉孩子的大脑,家长如何干预?

时间:2024-04-24

有人说,手机仿佛成为我们的身体器官。


放眼望去,公交上、大街小巷,更是随处可见捧着手机刷短视频的孩子们。


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,截至2023年6月,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.26亿。


其中不乏年纪尚小,还在学业上升期的孩子。


短视频就像裹着糖衣炮弹的慢性毒药,看似无害,却在悄悄“吃掉”孩子的大脑。



一、沉溺短视频,正加速孩子的分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在刷短视频时,我们的大脑发生了什么?


研究表明,当我们在刷经过算法推荐的短视频时,大脑会释放多巴胺,会让我们产生幸福愉悦的感觉,易让我们刷手机上瘾。


一位研究短视频的神经科学家说,为了研究,她下载了一个TikTok,注册为新用户,开始观看里面的 15 秒短视频。


结果一个小时后,她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来,一脸茫然,感叹时间去哪儿了。


成年人尚且如此,何况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孩子。


时间


短视频在不知不觉间劫持了孩子的大脑,让其深陷其中。


特斯拉的CEO甚至对自己的孩子下了禁令,不许看短视频。


在对短视频上瘾的过程中,大脑负责主观高级思维的大脑前额叶功能会严重退化。


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:


专注力下降,注意力不集中;

认知能力受损;

神经和记忆变得缓慢和迟钝;

影响语言、读写等学习能力……


总结来说,就是会影响孩子深度学习和思考的能力。


微信截图_20240424170153


孩子一旦习惯短视频的高多巴胺刺激后,就很难长时间聚焦在枯燥、乏味的学习上。


短视频,正在默默加速孩子们的分层,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。


二、与手机和谐共生,家长如何干预?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孩子的成长是一条不可逆的单行道。短视频盛行的时代,家长无法完全阻止孩子接触手机,但做到科学防控,将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


以下几点建议,供各位家长参考:


1. 用优质的视频内容代替短视频。


堵不如疏,如果孩子实在想看手机,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制作优良的动画片、纪录片、电影等等。


首先,平常孩子刷短视频,因为大数据的算法,会让孩子容易上瘾。


但是传统动画片、纪录片等视频形式,都有固定的主题和完整的故事情节,一集完了就完了。


其次,像是不少科普或者历史纪录片,很多都是比较有深度,有丰富知识普及的,比如《跋山涉水上学路》、《真实生长》、《鸟瞰中国》、《蓝色星球》、《十八岁的流水线》等。


2、帮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兴趣爱好。


心理学家米哈里提出,人在从事喜欢、有挑战且擅长的事时,更容易体验到全神贯注、忘我的心理状态。


想要让孩子远离短视频,不妨帮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兴趣爱好。


平常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,在孩子空闲无聊的时候,给他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择。


带孩子去打球、学下棋、爬山徒步……甚至可以去干干农活、看一些闲书等等。


多创造机会带孩子回归到真实的感官体验,带他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。


千万不要图省事,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就什么也不管了。


当孩子与其他事物建立了亲密链接,获得了更持久的乐趣,他就会忘记虚拟世界中那些短暂如泡沫般的快感了。


3、设定边界,而非筑起高墙

来自一位中学宝妈的推荐:首先跟孩子约定好使用时间和周期,作为要遵守的准则。比如约定特定禁用时段(如餐时、睡前),周六日晚会用半小时到1小时。家长也需灵活应变。比如考试后或假期内,可放宽要求。

如果没有一致的约定,那就先建立规则,切记不要用家长权威强制,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沟通,比如说考试后、孩子心情好的时候、或者轻松的氛围等等,这样会减少对抗,增加谈拢的胜算。只要先达成双方都认可的规则,手机管控就成功了一大半。

其中,尊重孩子选择的合理放松形式:听音乐、聊天、听学习音频等,只要不违反原则和底线,尽量做到不去说教和干涉。


4、科技向善,挖掘手机的教育价值

利用在线课程等优质教育资源,让孩子在手机上也能进行有益学习。同时,教孩子利用手机进行公益行动、参与社区服务,让科技成为传递爱心、拓宽视野的工具。


最后家长还需利用榜样的力量,从自己做起,让孩子看到好的示范,会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沟通。


话说,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科技时代,家长通过合理干预,帮孩子与手机和谐共生,将成就孩子更好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