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寒门出贵子,白屋出公卿”这样的时代真的远去了吗?
对于一些人,这样的时代的确远去了,对于另一部分人,他们就像那 野草野花,演绎着自己平凡(有点悲惨)的生命中,“逆天改命“的故事。
这是三个男孩的故事:一个家境贫寒,接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的时候,正在工地上背沙子、搬砖;一个母亲瘫痪,父亲精神失常,他是家里唯一的正常人;而第三个,出身却比前两个人都惨,他不是单纯的贫寒,是命运多舛......
01
他叫林向东。
出生在云南宣威市阿都乡一个山村之中,这里是深度贫困地区。
这里有亲近自然肆意玩耍的快乐童年,也有贫寒人家万事皆难的辛酸。
爷爷85岁。爸爸有腰伤和脑梗,失去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能力。
妈妈孔大桃,41岁,在工地上像一个男人一样干重体力活。
姐姐在读大学。弟弟念高一。
一家人在压力下缓步前行,期待黎明出现。“唯有自强不息,我们才会有无限可能。”这是林万东日记本中的一句话。
没有钱买学习资料,他就借同学的来抄。将需要的知识点记录到特点的本子上。
他会将错题整合到一个笔记本上,整个高中时期,林万东的“错题本”足足有二十多本,它们是林万东的“心血”。
19岁高考结束后的暑期,他去妈妈工作的工地,一天扛三百块水泥板、两万斤沙子,每天的工作量大约有10吨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2019年的高考,林万东以713分的超高分,成为曲靖市的理科状元。
当清华大学的一纸捷报,到达他手中时,母子两人在工地抱头痛哭,工友们不知所以,看到通知书时,才明白。
“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,这对从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来说是最真实的体验。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,我知道自己将开始一段新的生活,我不在意前方是艰难险阻,还是五彩缤纷,我只知道,这是一条新的路,而我将努力带着我的家人在这条路上一起走向幸福。
从现在起,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,我不再轻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。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,再不需要回过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。我已无暇顾及过去,我要向前走。“林万东如此说。
02
他叫庞众望。出生在河北省一个小乡村里。他是家里唯一健康的人,是全家人的希望。
妈妈是一个残疾人。
爸爸精神有点问题,每天神神叨叨,胡言乱语。
爷爷奶奶已年迈。他的家庭是村里的特困家庭。
白天,
他一手打理家里繁多的家务,
顺手捡几个塑料瓶拿到废品店卖掉。
晚上,
在那个外人看来破败不堪的家里,挑灯夜读。
庞众望自己很清楚,如果不学习就没有出头之日。
压力就是这样转化为动力的。
他的坚持不懈,终是有了回报。
他以744分夺得河北省理科状元的头衔,
除去国家给予60分的帮扶,
684分,也是太多人无法企及的。
最终,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命运,
他踏进了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。
他叫伟仁龙 。是个孤儿。出生在广西河池市兰木乡王里村。
1岁时父亲为改善家里贫困,外出务工,因意外去世。
在同村人的撮合下,母亲改嫁,继父也是个孤儿,对母子二人很好。
3岁,母亲因肺癌去世,后被继父带去海南打工。
13岁时,没有血缘关系的继父,也因病去世。无论在血缘上还是法律上,伟仁龙成了真正的孤儿。
他可以放弃学业,走上打工路。
而他,没有放弃,自己艰辛的求学路。
“只有努力读书,考上好的大学,才能改变自己的现状,走出大山!”
这是继父的遗愿,也是伟仁龙对抗不公命运的唯一途径。
和水果摊老板索要烂了的水果果腹,
在垃圾车旁捡别人扔掉的铅笔写字,
抓河蟹摘山中的野果、野菜为自己加营养……
干点杂活,捡垃圾,晒八角,他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和双手,为自己挣得学费。
后来,学校知道了他的情况,给予资助。监护人是学校。校长代签字。
2020年,伟仁龙高考结束,
网上疯传,他以707分,考取了北京大学。
有人说,信息不实。
他实际去了华南理工。
有人说,他已被南宁一对教师夫妇收养。
无论怎样,他的命运,已靠读书改写了。
2019年北京市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说:
“农村地区的孩子,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。你像我这种中产阶级的孩子,衣食无忧的,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,而且还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,得天独厚的条件,是很多外地学子或者农村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……”
这番话,如此坦白而赤裸。
林向东、庞众望、伟仁龙,
同样也激励着我们!
高考,仍是绝大数人改变命运,
风险最小、成本最低、最有把握的机会。
虽然蛋糕还是那么大,
而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。
对于那平凡的大多数。
依然需要坚定不移地
靠自己扎扎实实地努力,
去追寻自己更好的生活。
如吴军博士所言:
向上的通道虽然很窄,向下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。
请相信,没有白费的努力,再苦再难都要坚持走下去!